一个年仅24岁的年轻人,长期战斗在海拔2000多米的花萼山上,管理着万源市最小的一所乡镇学校。他在大山里默默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带领一班朴实的山村教师把一所破烂不堪、教学质量连年倒数第一的农家小院式学校建设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式“袖珍”学校。
他就是万源市花萼小学校长覃巧儒,被当地老百姓喻为花萼山的脊梁。
一个有思想的开拓者
花萼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乡,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的花萼山最高海拔达2384.4米。这里山高林密,信息闭塞,条件十分落后。2005年9月,年仅24岁的覃巧儒通过公开竞聘当上了花萼小学校长,成为当时万源市最年轻的校长。
由于条件所限,花萼小学校舍破烂不堪,教学质量连年倒数第一,教师人心浮动,学生纷纷外出。面对困境,年轻的覃巧儒丝毫没有怯懦退缩。他通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后,确立了学校“规范——发展——创新”的发展思路。从此,一幅崭新的校园发展蓝图,在花萼山上徐徐展开。
一个实干笃行的领路人
一个好校长就能办好一所学校。花萼小学由于学生人数少,每期公用经费仅有2万多元,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要改善学校环境,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没有“源头活水”,覃巧儒就另辟蹊径—— 一靠“引”,二靠“省”。为寻求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他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四处奔走,同时广泛动员学生家长出资出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努力得到了万源供电局、万源环保局等部门和一些社会人士的慷慨相助。2006年4月,总投资20多万元的综合楼终于破土动工。为节约资金,覃巧儒带领学校师生一起搬运土方,清理垃圾。肩膀磨破了,涂点药加个垫子又继续抬。由于新修教学楼需要拆除原教师宿舍,覃巧儒就在楼梯间的储藏室住了整整一学期。为严把工程质量,他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的综合楼建成了,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和学生的高度赞扬。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覃巧儒带领行政一班人,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覃巧儒身先士卒深入教学第一线,担任主科教学。为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团队,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锻炼、竞争、展示平台。不论经费多紧张,只要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他都要组织教师轮流参加。在校内,他每周三都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学校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深深感染了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一个舍生忘死的好校长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爆发。当时,学生们刚刚走进教室上课。在办公室里,覃巧儒感觉到房间和地板在强烈震动,他立即冲到校园广播室通过广播通知教师迅速组织学生疏散,然后又跑到教学楼上组织学生安全撤离。“一年级还有一个学生没有出来!”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听到喊声,覃巧儒不顾一切冲进了一年级教室,抱起蜷缩在教室角落里的孩子飞奔而出!当看到全校的学生和老师一个不少时,覃巧儒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中心校师生安全了,村小的师生呢?想到村小的干打垒房屋,他心急如焚。于是,他安排好中心校的工作后,又立即和教导主任一起沿着崎岖的山路逐一到村小查看灾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在覃巧儒的带领下,花萼学校的办学明显改善,管理不断规范,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2005、2006年,该校在万源市督导评估中获同类学校二等奖,2007年获同类学校第一名。学校先后被授予“达州市绿色教育基地学校”、“达州市初等学校示范小伙房”。2008年,覃巧儒被评为“万源市优秀校长”。
·侯候 王咏明 本报记者 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