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笔者走进宣汉县君塘镇团山村,只见一栋庭园式的两层小楼坐落在公路边,楼内整洁、气派的农家厨房,显得十分别致。走进农家,主人李碧笑盈盈地带着笔者到亮堂堂的厨房灶台前,轻轻一拧燃气灶上的旋钮,“扑哧”一声只见淡蓝色的火焰燃烧起来。主人看着燃烧得旺旺的沼气,眉角满是笑意:“用沼气烧水、做饭只是一会儿功夫的事。”而李碧的丈夫对这种节能、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更是喜爱,“过去我们做饭用柴禾,烟熏火燎的,呛得人直掉眼泪,用上沼气后,又干净、又卫生,比城里人的液化气还便宜、实惠呢。”在团山村,像李碧一样用上沼气的有228户。君塘镇党委书记王勇告诉笔者,团山村农户每建一座沼气池需要1600元左右,其中国家投资1000元,群众只需自筹600元就可建成。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这是该县大力建设农村沼气,倾力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现在农村的经济条件正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要有所改善了,村子里的人们都在争着、抢着沼气技术工建设沼气池。”宣汉县君塘镇团山村村民都如是说。2008年,该县为确保沼气建设质量、进度,县农业局农能办按照农业部和农业厅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了项目建设所需的灶具、管件、进出料设备等,集中人、财、物主攻沼气建设。据农能办主任朱照学介绍,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气360方,平均每年节约2000—2500公斤薪柴,相当于保护了3至4亩林地免遭砍伐。使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燃料,又能减少烟气排放量,保护大气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在宣汉农村,大部分农户的猪圈与厕所共用,畜禽粪便任意排放,稻草、柴堆塞满院落。一到雨天,污水遍地,腥臭满院,污染非常严重,既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又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而近几年畜牧业的异军突起,使粪便处理这一难题更为突出。该县经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与改厕、改圈、改灶同步进行。
为建好沼气池,全县实行县级领导包乡、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包户、建池技工包池、技术干部包质量、管护人员包服务的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立了有效的奖励机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办法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使全县农村掀起了修建沼气池的热潮。目前,全县共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近5000口,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燃料,节约了能源,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笔者在该县塔河、隘口、天台等农村沼气能源示范点看到,沼气建设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猪-沼-粮”、“猪-沼-茶”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深受村民青睐。“我们的‘猪一沼一果’发展模式推广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学习经验。”2008年12月14日,在胡家镇思乐村4社的千头生猪场,养殖大户李伦红兴奋地告诉笔者。在该养殖场,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循环经济的魅力,只见养猪小区内干净整洁,猪尿、猪粪进入沼气池里变成沼气,沼渣、沼液则用来作为枇杷、蔬菜的肥料。
·漆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