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宣汉县林业局成立以来,历经了30余年的光辉历程,借改革的东风,扬开放的大旗,乘发展的快艇,聚全县的力量,将宣汉的荒土变成了良田,将幼苗育成了参天大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这与各级领导配合与指导、决策与实施、研究,是宣汉县林业局一班人手牵手、肩并肩、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用睿智和汗水铸就了宣汉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发展的成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宣汉森林面积近150万亩,而今已达3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2年的23%增长到2008年的54%,净增30多个百分点。全县森林面积增加到340多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52%。活立木蓄积达到1267万立方米。1991年完成国土栽植绿化,1997年完成国土基本绿化,2000年实现了国土全面绿化,从而全面完成了全县国土绿化的三大目标任务。宣汉县呈现出良好的生态局面,到处山青水碧、林峰竞秀、鸟语花香、天蓝地绿。
植树造林 成绩喜人
地处川东大巴山腹地的宣汉县系州河源头第一县,前、后两河交汇于县城东隅,顺流而下,形成滔滔不息的州河水,宣汉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生态建设和森林保护是林业工作的重心。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大炼钢铁,人为地大量砍伐森林,国土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从资料上看,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不足150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3%。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县境内先后发生过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十起,几乎年年有灾情。生态环境恶化促使全县人民警醒,要以植树造林为根本,加大国土绿化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变旧时的生态环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宣汉县委、县政府推行了行政首长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各级领导带头创办造林绿化示范点,全县上下形成了工程造林、义务造林与群众自发造林多头并举的良好格局。
宣汉县先后实施了长防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长防林3.5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37.7万亩(人工造林4.58万亩、封山育林13.27万亩、飞播造林18.31万亩、人工促进更新1.5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0.4万亩(退耕还林12.1万亩、荒山造林15.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林业工程的高效实施,加速了全县国土绿化进程,提升了周边生态质量。
全县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形成了良好的绿色生态植被,构筑了良好的绿色生态屏障,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显现了良好生态效益。经测算,已达到森林蓄水4689万立方米、保土2500万吨、保肥1800万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在局部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序的治理,局部小气候环境明显改善。该县于1991年完成栽植绿化达标、1997年完成基本绿化目标、2000年实现全面绿化,国土绿化的三大阶段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1997年,宣汉县被国家六部、委、局表彰为“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先后有5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2个单位被评为“四川省部门绿化百佳单位”。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营林造林先进县”。2003年,被省护林防火指挥部表彰为“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06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十五期建设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
调整结构 科技兴林
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开辟绿山富民之路是宣汉县林业局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县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是山区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天然气资源大县。同时宣汉也是森林资源大县、林业工程实施重点县。
宣汉县在加大国土绿化步伐的同时,因地制宜,围绕市场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了林业结构调整力度。结合两大林业工程实施,加大了工业原料建设、经济林发展及森林旅游发展力度。全县形成了工业原料林、干果、水果、竹业加工、木本药材、茶叶等林业产业项目,打造了“百里峡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名胜区”、“观音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森林旅游品牌。2008年底,全县林业产值2.7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60元。全县21%的农户有家庭经济林园,林业大户300多家,年纯收入上千元的林业大户达100多户。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林之路。结合“十亿工程”、“金桥工程”,加大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了林业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培训林业技术人才科技能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宣汉县是四川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县,自1998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两大林业生态工程,也是全国首批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自1998年来,两大林业工程共造林68.1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公益建设37.74万亩(人工造林4.58万亩、封山育林13.27万亩、飞播造林18.31万亩、人工促进更新1.58),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0.4万亩(退耕还林12.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6.1万亩、配套封山育林2万亩)。在林业工程实施中,他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做到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狠抓“任务、目标、责任”三落实、“政策、资金、技术、种苗、质量”五到位。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优质高效实施,加快了全县国土绿化步伐,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4.075%提高到2008年的54%,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409万亩下降为2007年的290万亩,40万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受益,真正实现了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升。
近年来,宣汉县林业局先后推广运用了杉木速生丰产技术、楠竹垦复施肥技术、杜仲环剥技术、营养袋育苗技术、药物浸泡生根技术等多项林业科技成果。科技对林业建设的贡献率达29%以上,年增产值6800万元。群众在科技兴林中受益,农户从林果业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 纵深推进
抓住历史机遇,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努力推动造林绿化事业纵深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全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他们按照“严管林”的要求,切实加强林木、林地、珍稀植物及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做到了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成果并重。一是强化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充分发挥林业公安、林政、木材检查及森林植物检疫的林业执法职能,加大森林案件查处力度,依法规范全县资源林政管理秩序。二是加大全县森林资源管护力度。积极推行联户互管、出资代管、承包管护等管护模式,完善检查、考核及奖惩措施。三是严把审批关,依法审核上报和审批使用林地手续。四是扎实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和检疫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科学防治,木植物检疫率达到98%,有力地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对木资源的危害。五是切实加强防火工作。强化责任,逗硬检查,常抓不懈,将森林火警受害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实现了连续28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森达集团”合作,在君塘、红岭、明月、天生、七里等乡镇已营造桤木工业原料林3万亩。县林业局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了以发展杨树、桤木、巨桉等速生树种为主体的工业原料林,培育木材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业,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宣汉林业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争当达州发展排头兵,把宣汉建成达州经济文化强县、川东生态旅游大县、中国西部能源化工基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谋划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把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力求做到强林富农、强林富县。
宣汉县林业局王正伦局长告诉记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县林业局将一改传统林业建设的单一发展模式,由单纯的造林绿化为主向生态经济并重转化。在明晰林地权属、林木权属,确保林权稳定的前提下,鼓励林木、林地的依法、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户、业主参与林业经营的积极性,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助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在工业林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照“砍小引大”的原则,淘汰一批消耗资源大、产出低、生产率低下的小型加工型企业;引进和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高效的大型加工经营企业,以带动林产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费、财政增税。依靠宣汉的旖旎山水,葱郁的森林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打造百里峡地质公园、观音山、笔架山森林公园等一批亮点促成“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红军公园、普光巴人文化遗址、马渡石林、七里溶洞、三墩天坑、土家文化、天然气开发和农业观光”等的有机融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同全国人民一道抗击了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积极参与了汶川“5·12”特大地震,同心协力推动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举行,以优异的业绩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一年来,各项林业工作全面推进、扎实有效,向县委、县政府及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信不久的将来,浸润着巴人文化与红军文化的宣汉定会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一个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宣汉新林业图景定会展现。
罗伯印 龚汝满 潘传斌 本报记者 陈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