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农业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正在一路高歌,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三十年。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30年土地使用权不变,从单纯的以粮为纲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贸工农一体化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到城乡统筹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繁重的税负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使万源农业得到全面发展。
一个个生动的数字,一串串闪亮的数据,诉说了万源农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
翻开30年来《万源统计年鉴》,万源农业的“成绩单”跃然纸上:
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6.2亿元,比1978年增长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60元,增至2007年的2760元,增加了2200元,增长了4倍;2007年粮食总产28.8万吨,比1978年增加10万吨,增长55%;其中稻谷单产量增加110公斤,增幅为2.7%,总产量增加到7.7万吨,增长45%。油料产量达到2.3万吨,比1978年增长2倍;2007年蔬菜总产量达到15.1万吨,比1978年增长2倍;茶叶产量由0.2万吨增加到0.3万吨,增长50%。
30年来,万源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目标。建成优质稻、双低油菜、脱毒洋芋、名优茶叶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种植业结构性调整取得决定性进展。2007年双低油菜、水果、蔬菜、马铃薯、茶叶、粉葛、树花菜、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到30万亩以上。1978年与2007年比较:粮食播面由109万亩减少到91.9万亩,仅占农作物总播面的80%,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油类作物10万亩增加到16.2万亩,增长近1倍;蔬菜由5.8万亩增加到11.6万亩,增长1倍;水果生产面积由0.1万亩增加到0.2万亩,增长1倍。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油菜、蔬菜、洋芋、水果、茶叶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种植业产值持续、显著增长。2007年全市种植业产值达10.8亿元,相比1978年增加了6.8亿元,增长了1.5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罗文镇努力打造川东黑木耳第一镇,木耳种植面积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产量达万余吨,年产值达2100万元以上,全镇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已成为全镇第一大经济作物,第一大高效产业,培育了3个黑木耳专业村,黑木耳远销重庆、成都以及周边市县。“一村一品”为罗文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茶叶、耳菇能远销海内外,产业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农民口袋里揣满畜牧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起了引领作用。”市农业局负责人说。据了解,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家,规模企业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带动基地40万亩,建成各类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实行订单生产2000亩,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0万余户。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获绿色产品认证6个,获有机食品认证2个。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近200个,会员超过6000人,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1.2万人,其中营销额50万元以上的流通大户800余户。
记者在泉溪坝村看到,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平坦整洁的乡村公路蜿蜒前伸,走进农家,沼气、家电一应俱全。说起新农村建设,村民陈大德有无限的感慨,“昔日袅袅炊烟和常见的柴堆、垃圾堆再也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鱼塘如镜、红瓦白墙、公路进户等花园一般的‘城市景观’”。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万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为思路,使白羊乡泉溪坝村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村已初具新农村雏形。
农业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贡献率由1978年的36%提升到70%,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初步统计,30年来,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累计引进、推广应用水稻新品种近100个;油菜新品种20余个;茶叶新品种10余个,名优水果新品种近10个;玉米、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新品种40余个。各级农业部门累计培训农民1500余万人次,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800多万亩,其中水稻旱育秧栽培150多万亩、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抛栽50万亩、稻田免耕栽培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300万亩、农田节水栽培30万亩、水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120余万亩、水果套袋高产栽培1万亩。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个直接”,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机制。
□袁光宇 本报记者 陈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