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东北的高空上俯瞰达州,一列列火车风驰电掣,一架架银鹰翱翔长空,一辆辆汽车往来穿梭,一艘艘船只破浪前行……这是一幅水、陆、空立体交通画卷,这就是巴人故里、中国气都——达州。
达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在此交会;达陕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国道318线、210线纵贯全境;河市机场可直飞广州、成都、北京等地;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目前,达州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
忆往昔 今昔两重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挑起无法歇,背起无法搁;三步两打杵,肩挑与背驮”,这是过去达州交通的真实写照。
77岁的原市交通局副局长强荣章,谈起达州交通的发展,连连赞叹:现在我们的县乡公路,比30年前的国省公路还平坦,更不要说铁路、高速路的发展了。30年前,去成都要跑两天,现缩短为4个多小时。
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7公里,国道362.6公里,省道570公里,县道2612公里,乡道4219公里。桥梁1303座、38074延米。有河流16条,通航里程866公里,渡口码头202个,综合性港口3个,有各类运输船舶2400艘。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大强化和提升了达州的枢纽功能,为达州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筑大道 全民持久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修路、架桥、治河,达州人民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交通大会战,交通条件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今的达州已发展成为川渝鄂陕结合部的黄金走廊。
——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末,遵循依靠群众、普及为主、地方自主的交通建设方针,修起了一条条连通大道的泥碎石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掀起了山区公路建设的新高潮。原达县地区在此期间修建或改建山区农村公路1202.5公里,建大中桥梁65座4941米。
——上世纪90年代末,把300多公里的等外级、低标准的干线公路改建成了二级以上的高档路,硬化、油化道路共600多公里,市区到各县实现了两小时内通达。
——2000年前后,改建了一批车流量大的国省干线和进出境公路,达州共建一、二级收费公路15条556.5公里,大桥3座1159.98延米,铁山隧道一座2099延米,完成总投资9.96亿元。
“要大富,修大路;要快富,修高速公路。”我市用六七年时间在境内修通了达成、达渝高速公路107公里,改写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