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通川区始终坚持把解决就业民生问题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创新“五大机制”,建立完善了集失业登记、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促进、就业援助、就业保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就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该区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全区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74人。
创新就业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了以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及68个社区就业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承诺只要求职者不挑不拣,两个工作日内推荐就业。
创新就业扶持机制。去年以来,共为2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为2494人办理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352人享受了工商、税收优惠政策,享受金额达257.2万元。
创新就业援助机制。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基地吸纳、用人单位招用、专场招聘推荐、一对一帮扶”等多种途径,重点安置“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困难就业人员。
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常年开设了易学易懂、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班,对所有学员做到了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去年以来,共有1118名下岗、失业人员和3238名农村劳动力、242名失地无业农民享受了免费技能培训。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区政府将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并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 张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