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元旦刚过,财政传来喜人佳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全市财政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财为民,推进跨越”的财政工作主题,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艰辛的工作努力,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取得了财政收支新跨越、支持发展新成效、民生财政新贡献、财政管理新突破“四大”工作成绩,全市财政再奏凯歌,再传捷报!
财政收支实现新跨越
2007年,财政系统继续深入实践广义财政收入理念,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广聚财、巧理财,进一步整顿了收入秩序,深挖了潜力,实现了财政收入突破15亿的新跨越。据快报统计,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38.07%。同时,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整合政府财力,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8.5亿元,增长33.48%。财政事业的发展,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的亲民、爱民、惠民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支持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年多渠道筹集拨付生产建设性资金15亿元,大力支持了“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外资企业、大集团落户达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有力改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农村展现了新的面貌;全市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民生财政做出新贡献
一是确保“十大惠民行动”超额完成。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向上争取、科学安排,全年多渠道筹集拨付“惠民行动”资金19.6亿元,确保了“十大惠民行动”目标任务的超额完成。其中拨付就业促进行动资金1.15亿,最低生活保障行动资金1.95亿,教育资助行动资金2.72亿,医疗保障行动资金2.62亿,农村交通建设行动资金4.98亿,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资金4.07亿,安全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行动、扶贫解困资金2.05亿,完善城市功能行动资金5366万元。二是尽力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全年教育支出15.99亿元(含教育资助行动资金2.72亿元),认真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全市178.5万余名(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为29万余名(次)贫困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使17.4万名(次)寄宿制贫困学生享受了补助生活费政策,使14,684名(次)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同步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三是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全年医疗卫生支出4.55亿元(含医疗保障行动资金2.62亿元),扎实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6个县,覆盖农业人口492.22万人,参合农民459.07万人,参合率达93.26%,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提高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有效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四是努力完善社保体系。为解决老有所养、困有所助、待有所业,全市全年社会保障支出16.32亿元,不断完善“低保”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仍由财政负担基本生活费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从130元/人.月提高到150元/人.月。为改善农村五保户生活条件,提高集中供养率,市、县财政部门筹集资金改扩建敬老院24所,新增床位2640张,将“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从11%提高到18%。特别是针对物价上涨和今年特大洪灾的影响,财政部门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补贴资金2455万元,落实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在全省率先对城乡低保家庭、五保户和领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人员给予了一次性物价补贴,努力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五是全力支持抗灾救灾。为抗击我市去年连续三次的特大暴雨洪灾,全市财政系统及时启动抗灾紧急预案,在资金调度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筹集拨付抗灾及灾后重建资金2.4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灾民“五有”、“两不”,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政管理取得新突破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财政管理年”活动,先后制定了13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财政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提高了依法理财的水平;强化、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扩权强县”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了财政运行的活力;开展了一年读一本书活动,举办了财政所长培训班、财政管理干部研修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奉献、敢于创新、顽强拼搏的财政干部队伍。2007年,市财政局在继续发挥全国文明单位作用,保持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的同时,又摘新冠。不但在全省首届财税法规知识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而且在五年一度的全省财政系统评选中荣获先进单位称号。
东方风来满眼春!新的一年,激情满怀、憧憬无限!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华夏神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处于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全市财政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突出发展与民生的主题,推进政府财力、财政资金效益两个增强,强化民生、服务、质量效率三种意识,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支出、向上争取资金三个突破,努力为全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袁瑞珍)